玻色因原料: 全方位修复皮肤的抗衰剂
发布时间:2024-06-24 点击数:61
玻色因(Pro-Xylane, CAS: 439685-79-7),是一种具有抗衰老的木糖衍生物,有时被称为c-木糖苷(C-xyloside, 或C-xylopyranoside)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使肌肤更强韧有弹性,改善颈部细纹,预防衰老。
玻色因、“A醇”和“胜肽”是目前被公认的抗衰剂,相较于A醇的刺激性,胜肽的缓慢,玻色因温和不刺激,而且抗衰效果显著,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玻色因
产品信息
INCI名: 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Hydroxypropyl Tetrahydropyrantriol)
分子式: C8H16O5
CAS: 439685-79-7
分子量: 192.21
外观: 无色至微黄透明液体
溶解性: 水溶
适用剂型: 广泛应用于乳液,膏霜,精华等各种护肤品。
推荐含量: 1-10%:
玻色因功效
1. 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玻色因能够促进皮肤中胶原蛋白的合成,使肌肤更加强韧和有弹性。
2. 改善细纹和皱纹:通过增强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玻色因有助于减轻皱纹和细纹,使皮肤看起来更年轻。
3. 激活粘多糖合成:玻色因能够激活粘多糖(GAGs)的合成,这些粘多糖对皮肤的保湿和弹性至关重要。
4. 刺激皮肤氨基葡聚糖生成:玻色因能够刺激皮肤氨基葡聚糖(GAGs)的生成,其中包括透明质酸,有助于皮肤保持水润和饱满。
5. 修复皮肤屏障:玻色因有助于修复和强化皮肤屏障,使皮肤更加健康和有抵抗力。
6. 保持皮肤水润:由于其保湿能力,玻色因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水分,使皮肤看起来更加透亮和滋润。
玻色因研究应用
促黏多糖(GA>Gs>)生成和修复蛋白聚糖
玻色因促进GAGs(黏多糖)的生长,从而起到保湿作用,防止皮肤水分减少,增强皮肤的弹性。它通过细胞间传递信息,增加细胞外基质的含水量,填补细胞外基质(ECM)之间的间隙,从而有效去除皱纹,使皮肤更加光滑。
蛋白聚糖的结构形状类似于钩子,它是由许多GAGs(黏多糖)组成的复合物。GAGs像海绵一样能够保持水分并具有保湿作用,同时也能够维持肌肤的弹性功能。玻色因通过修护黏多糖(GAGs)的作用,从而修护细胞外基质的功能。
促进IV型和VII型胶原蛋白合成,修复皮肤功能
玻色因通过促进VII胶原蛋白和IV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强了表皮和真皮之间的连接,使其更加紧密。它通过将糖胺聚糖填充在IV型胶原蛋白的网状结构中,改善了因年龄增长而导致的皮肤松弛现象,并减轻了皱纹的出现。
在人类重建皮肤中,使用玻色因可以观察到对真皮和表皮连接处的改善。在第8天时,对照组的重建皮肤表皮呈现出完全分化的状态。而在第11天,连接处的厚度增加。
作为小分子的玻色因,还能兼具有信号分子的功能,对胶原蛋白、粘连蛋白、原纤蛋白的合成都有促进作用,这和皮肤的修复有密切的关系。
增加透明质酸和合成
玻色因刺激GAG合成,增加CD44透明质酸受体水平,改善肤质,使皮肤饱满。
在实验中使用玻色因治疗萎缩性皮肤碎片时,观察到CD44表达有统计学意义上增加。
改善皮肤状态
使用玻色因的实验组显示,皮肤紧致效果、均匀肤色、光泽、滋养效果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改善。
Group A使用玻色因和保湿霜,而Group B仅使用保湿霜。
参考文献:
Wang, S. T., et al. Glycosaminoglycans: Sweet as Sugar Targets for Topical Skin Anti-Aging. Clinical, Cosmetic and Investigational Dermatology. 2021, 14, 1227-1246.
Sok J, et al. Improvement of the dermal epidermal junction in human reconstructed skin by a new c-xylopyranoside derivative. Eur J Dermatol. 2008,18(3):297-302.
Pineau, N., et al. A new C-xylopyranoside derivative induces skin expression of glycosaminoglycans and heparan sulphate proteoglycans. Europe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8 18(1), 36-40.
Bouloc A, et al. A Compensating Skin Care Complex Containing Pro-xylane in Menopausal Women: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re, Evaluator-blinded, Randomized Study. Acta Derm Venereol. 2017 Apr 6;97(4):54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