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精三羧酸铵盐:从细胞培养促进剂到铝试剂的多面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01 点击数:2
金精三羧酸铵盐(Aurintricarboxylic acid ammonium salt,CAS:569-58-4)分子式为C22H23N3O9,是金精三羧酸(ATA)的铵盐形式,因其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化学分析中的独特应用而备受关注。ATA已被证明在细胞培养、抗病毒治疗、炎症调节以及药物开发等多个领域具有显著潜力。特别是在细胞培养领域,ATA因其能够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生长以及调节多种细胞信号通路而被广泛应用。作为铝试剂,金精三羧酸经典的应用是作为铝离子的优良指示剂,在化学分析领域被广泛用于测定水、食物及组织中的铝含量。

在细胞培养领域,培养条件的优化对于获得高质量的细胞产物至关重要。ATA作为一种多功能添加剂,其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为提高培养效率、调控细胞行为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工具。特别是在生物治疗药物生产中,ATA已被证明能够显著改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的培养性能,为提高药物产量和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生物学功能
在生物化学研究中,ATA最初被发现是一种核酶和蛋白酶的抑制剂,能够干扰多种酶促反应。这一特性使它在生物化学实验中被用作研究工具,用于研究核酶和蛋白酶在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此外,ATA还被发现具有抗肿瘤特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这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ATA被发现能够抑制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生长,这一特性使其在细胞培养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特别是在无血清和无蛋白培养基中,ATA能够模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作用,促进细胞存活和增殖。此外,ATA还被发现能够调节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包括TWEAK/Fn14信号通路、NF-κB/p65信号通路和TAZ-TEAD转录复合物等,这些通路的调节对于细胞存活、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影响。
ATA还具有抗病毒活性,能够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和传播。研究表明,ATA能够抑制SARS-CoV-2的Papain-like protease (PLpro)活性,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开发抗新冠病毒药物的潜在候选化合物。此外,ATA还被证明对肝炎病毒、隐孢子虫等病原体具有抑制作用,这为其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细胞培养应用
金精三羧酸(ATA)在生物药物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培养方面。CHO细胞是生物制药领域中最常用的细胞系之一,广泛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等生物治疗药物。在CHO细胞培养中,ATA被用作添加剂,能够抑制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生长,这一特性对于提高药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ATA在无血清和无蛋白培养基中均能发挥其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ATA能够模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作用,促进细胞存活和增殖。这一特性使它成为无血清培养系统中的理想添加剂,有助于减少动物来源成分的使用,提高培养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虽然ATA在细胞培养中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但其残留物可能对患者产生毒理学影响。研究表明,未被细胞消耗的ATA残留物可能具有毒性,因此在生物治疗药物的下游处理过程中,需要确保完全清除这些残留物,以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生物学潜应用
金精三羧酸(ATA)表现出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在神经科学领域,ATA被发现能够保护缺血性心肌病模型中左心室肥厚,通过调节TWEAK信号通路发挥心脏保护作用。这一发现为开发治疗心脏肥厚的新型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呼吸系统研究中,ATA被证明能够抑制香烟烟雾提取物诱导的氧化应激和肺部炎症,通过抑制NF-κB/p65信号通路发挥保护作用。这一特性使其成为潜在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治疗药物,为缓解吸烟相关的肺部损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肿瘤研究领域,ATA被发现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包括增殖、迁移、侵袭和克隆形成等。有趣的是,这些抑制作用并不伴随急性细胞毒性,而是通过调节翻译起始过程实现的。研究表明,ATA能够减少高度丰富的呼吸链复合物的丰度,降低线粒体膜的电位,从而限制能量产生。这一原理难以被肿瘤细胞规避,在药物耐药后控制癌症进展方面具有潜力。
免疫学研究中,ATA被发现能够抑制TNF-α的毒性作用。研究表明,TNF-α诱导的人外周B淋巴细胞毒性可以通过ATA的干预得到抑制。这一保护作用似乎通过PI-3K介导的PKCzeta激活和核转移实现,表明ATA可能在预防系统性或局部TNF-α毒性方面具有潜在的药理学应用。
此外,ATA还在多种微生物感染模型中表现出抗感染活性。研究表明,ATA对布氏菌和非洲马瘟病毒等 orbivirus 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这为开发治疗这些病毒感染的新型药物提供了新的候选化合物。此外,ATA还被证明对隐孢子虫、肝炎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具有抑制作用,这进一步扩大了其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作用机制研究
金精三羧酸(ATA)作为一种多功能化合物,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研究表明,金精三羧酸(ATA)能够调节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包括TWEAK/Fn14信号通路、NF-κB/p65信号通路和TAZ-TEAD转录复合物等。这些通路的调节对于细胞存活、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影响,也是ATA发挥其生物学功能的基础。
TWEAK/Fn14信号通路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和免疫调节通路,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ATA被发现是这一通路的选择性抑制剂,能够阻断TWEAK与Fn14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这一特性使ATA成为研究TWEAK/Fn14信号通路功能的重要工具,也为开发治疗与该通路相关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NF-κB/p65信号通路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和免疫调节通路,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ATA被发现能够抑制NF-κB/p65的激活和核转位,从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这一特性使ATA在炎症性疾病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TAZ-TEAD转录复合物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调控因子,在多种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TA被发现能够作为这一复合物的干扰剂,阻断TAZ/TEAD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其转录活性。这一特性使ATA成为研究TAZ/TEAD复合物功能的重要工具,也为开发治疗与该复合物相关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铝试剂化学分析
金精三羧酸最经典的应用是作为铝离子的优良指示剂。在化学分析领域,它被广泛用于测定水、食物及组织中的铝含量。
与铝离子的显色反应机制
金精三羧酸与铝离子的反应机制基于配位化学原理。当铝离子(Al3+)与金精三羧酸结合时,形成红色或紫色的配合物。这种颜色变化是由于铝离子与金精三羧酸分子中的特定官能团(如羧基和酚羟基)配位,导致分子结构变化和电子跃迁能级改变,从而在可见光区产生特征吸收峰。
原理:
金精三羧酸与铝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其吸光度与铝离子浓度成正比。
步骤:
样品准备:将样品溶液转移至比色管中。如果样品中的铝离子浓度未知,需要进行预估计以确定适当的稀释倍数。
添加显色剂:向样品溶液中添加一定量的金精三羧酸溶液。添加量应根据样品中铝离子的预期浓度进行调整,以确保络合反应完全且在光度计的检测范围内。
调节pH值:用稀盐酸将溶液的pH值调节至2-3。这一酸度范围有利于铝离子与金精三羧酸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同时避免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
混合与反应:充分混合样品溶液和显色剂,使反应完全进行。需要等待5-10分钟,确保络合物充分形成。
测量吸光度:在波长为522 nm处测量络合物的吸光度。这一波长对应于络合物的最大光吸收峰。
标准曲线绘制:使用已知浓度的铝标准溶液,按照相同步骤绘制标准曲线。标准溶液的浓度应覆盖预期的样品浓度范围。
计算与结果分析:根据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和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铝离子的浓度。同时,需要考虑稀释因素和样品处理过程中的其他影响因素。
干扰因素与选择性
在使用金精三羧酸检测铝离子时,需要注意其他金属离子的潜在干扰。铬离子、铜离子、钙离子等可能会干扰铝的检测。对于这些干扰,可以通过适当的预处理步骤来消除:使用氨水可除去铬和铜离子,而使用(NH4)2CO3可除去钙离子。
金精三羧酸对铝离子的选择性使其成为测定铝含量的理想试剂。在pH值适当的溶液中,它能与铝离子形成稳定的有色配合物,通过比色法可准确测定铝的含量。这使其在环境监测、食品分析和生物样品中铝含量测定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品牌 | 货号 | 包装规格 | 库存 |
Seebio | ABY0110A-50g | 50g | 有 |
Seebio | ABY0110A-100g | 100g | 有 |
Seebio | ABY0110A-500g | 500g | 有 |
参考文献
1. Meng Xu, and Xiao Guan. Aurintricarboxylic Acid Suppresses Hepatitis B Virus Replication by Inhibition of RNase H Activity, FRONTIERS IN VIROLOGY 2.
2. Keke Shang, Yang Chen, Jingjie Jin, Tong Wang, and Gong Zhang. Aurintricarboxylic Acid Inhibits the Malignant Phenotypes of Drug-Resistant Cells Via Translation Regulation, Frontiers in oncology 15 (2025): 1576685.
3. Sunggeun Lee, and Duk-Jae Oh. Aurintricarboxylic Acid Inhibits Antibody Production in CHO Cell Culture under Serum Free Condition.
4. Kepeng Che, Ajaybabu Pobbati, Caleb N. Seavey, Yuriy Fedorov, Anton A. Komar, Ashley Burtscher, Shuang Ma, and Brian P. Rubin. Aurintricarboxylic Acid is a Canonical Disruptor of the TAZ-TEAD Transcriptional Complex., PLoS ONE 17.4 (2022): e0266143-e0266143.
5. Rimanshee Arya, Vishal Prashar, and Mukesh Kumar.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urintricarboxylic Acid As a Potential Inhibitor of SARS-CoV-2 PLpr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30 (2023): 123347-123347.
6. Ciaran Buckley, Ciara MacHale, and Jonathan Bon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sidual Aurintricarboxylic Acid in Biotherapeutic Process Streams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38 (2023): 115798-115798.
7. Prabha Burman, Rahul Jaiswal, Kusum Devi, and Baisakhi Moharana. Aurintricarboxylic Acid Protects Isoproterenol Induce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by Modulating TWEAK Signaling, Cardiovascular Pathology 61.
8. Kusum Devi, Yatendra Singh, Sanjeev Kanojiya, and Baisakhi Moharana. Aurintricarboxylic Acid Mitigates Cigarette Smoke Extract 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and Pulmonary Inflammation Via Inhibition of NF-ҡB/p65 Signaling, Toxicology mechanisms and methods 33.1 (2022): 83-94.
9. M Marchisio, F Brugnoli, E Santavenere, M Paludi, F Ciccocioppo, and S Miscia. Mitiga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Cytotoxicity by Aurintricarboxylic Acid in Human Peripheral B Lymphocytes.,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66.10 (2003): 1973-1979.
10. Celia Alonso, Sergio Utrilla-Trigo, Eva Calvo-Pinilla, Luis Jimenez-Cabello, Javier Ortego, and Aitor Nogales. Inhibition of Orbivirus Replication by Aurintricarboxylic Aci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1.19 (2020): 7294-7294.
11. OJ Stoetzer, A Pogrebniak, R Pelka-Fleischer, M Hasmann, W Hiddemann, and V Nuessler. Modulation of Apoptosis by Mitochondrial Uncouplers: Apoptosis-Delaying Features Despite Intrinsic Cytotoxicity,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63.3 (2002): 471-483.
12. Alicja Kuban-Jankowska, Kamlesh K. Sahu, Magdalena Gorska, Pawel Niedzialkowski, Jack A. Tuszynski, Tadeusz Ossowski, and Michal Wozniak. Aurintricarboxylic Acid Structure Modifications Lead to Reduction of Inhibitory Properties Against Virulence Factor YopH and Higher Cytotoxicity.,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32.10.
13. [Cytotoxicity of Aurintricarboxylic Acid: 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and of Protein Synthesis in Allium Sativum L. Root Meristems].
14. Chakravarthi Pss, and Ramana Gv. The Effect of Aurintricarboxylic Acid (ATA) and Copper-aurintricarboxylic Acid Complex (Cu-Ata) for Selective Inhibition on the Growth of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Journal of Food Chemistry and Nanotechnology 09.02.
15. Pavel Klein, Oscar Cirioni, Andrea Giacometti, and Giorgio Scalise. In Vitro and in Vivo Activity of Aurintricarboxylic Acid Preparations Against Cryptosporidium Parvum,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62.5 (2008): 110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