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药销售额首破 10 亿美元大关,核素螯合剂作用凸显
发布时间:2025-05-14 点击数:17
在医药领域不断创新发展的进程中,核药市场迎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近日,诺华公布的 2024 财报显示,其旗下核素偶连药物(RDC)产品 Pluvicto(177Lu - PSMA - 617)年销售额飙升至 13.92 亿美元,成功突破 10 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核药赛道首个迈入 “十亿美元俱乐部”的产品。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标志着核药在市场认可度和商业价值上达到了新高度,也反映出核药领域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其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核药发展历程(图片源自肽研社)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的产业链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是目前是比较热门的研发方向,是由靶向配体、连接子、放射性核素组成,既可以与诊断核素结合,影像中清晰展示病灶的形态和大小,也可以与治疗核素相结合,物理破坏癌细胞结构。由于RDC的兴起,近年来放射性药物正在朝着诊疗一体化的方向进展,其产业链涵盖上游核素供给、中游研发生产与流通、下游临床应用三大环节,各环节均存在高壁垒与发展机遇。
1. 上游:核素供给高度集中,国产化进程加速
RDC的核心原料是医用放射性核素,其生产依赖核反应堆辐照、加速器制备等技术。全球80%的医用核素由少数企业垄断,如NRG、IRE等第一梯队厂商占据40%的市场份额。国内核素供给长期依赖进口,仅碘-131、镥-177等少量核素可自主生产,但产能不足(如镥-177仅满足国内5%需求)。为突破瓶颈,中国正加速核反应堆建设,例如秦山核电重水堆(2024年投产)及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溶液型核素堆(2027年建成),预计将显著提升锶-89、钇-90等核素产能14。此外,《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推动核素国产化,为产业链上游注入政策动力。
2. 中游:研发同质化与核药房稀缺的挑战
中游涉及RDC的研发、生产及配送,目前全球在研管线超过270项,但同质化问题突出:70%以上管线集中于177Lu和68Ga核素,靶点以PSMA、SSTR为主,适应症多聚焦前列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13。为差异化竞争,企业转向α核素(如225Ac)和新型靶点(如FAP)的探索,例如阿斯利康收购Fusion Pharmaceuticals布局225Ac-PSMA疗法。
核药房是RDC流通的关键环节,因放射性药物半衰期短(如Pluvicto仅5天),需就近快速配送。美国已建成成熟的核药房网络,而国内核药房主要由东诚药业(30+家)和中国同辐(26家)主导,其他企业多通过合作解决配送难题。核药房建设需多部门审批及高额投资(单座超4000万元),新兴企业多选择与头部企业合作。
3. 下游:医疗资源不足限制临床应用
下游医疗机构需配备核医学科室、专业资质及影像设备(如PET/CT)。截至2023年,中国核医学科室仅1237个,PET/CT每百万人保有量0.61台,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此外,核医学人才短缺(全国仅1.5万从业人员),且培养周期长,进一步制约RDC的渗透率。政策层面,国家计划到2025年实现三级医院核医学科全覆盖,并放宽大型设备配置限制(如PET/MR调整为乙类),推动设备普及。
核素螯合剂的应用领域
肿瘤诊断与治疗:在肿瘤诊断方面,核素螯合剂与放射性核素络合后,可标记肿瘤特异性抗体、多肽或小分子等,通过 PET - CT、SPECT 等成像技术,实现对肿瘤的早期精准定位与诊断。如镓 - 68 标记的核素螯合剂配合物,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代谢情况,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在肿瘤治疗中,如 177Lu 标记的核素螯合剂与肿瘤靶向配体结合形成的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可精准将放射性核素输送至肿瘤细胞,利用放射性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染色体,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实现肿瘤的靶向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心血管疾病诊疗:核素螯合剂可用于标记心肌灌注显像剂,通过检测心肌对放射性核素的摄取情况,评估心肌缺血、梗死等病变,辅助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同时,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利用核素螯合剂携带治疗性核素,针对心血管局部病变进行放射性治疗,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对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核素螯合剂可标记特定的神经递质或受体拮抗剂,通过核医学成像技术,观察神经系统内特定靶点的分布和功能变化,辅助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产品列表
核素螯合剂系列
序号 | 结构 | CAS | 规格 | 纯度 |
1 | ![]() | 446061-19-4 | 10 g | 95+ % |
1g | ||||
500mg | ||||
100mg | ||||
2 | ![]() | 116052-88-1 | 10g | 97+ % |
1g | ||||
500mg | ||||
100mg | ||||
3 | ![]() | 181065-46-3 | 10 g | 97+ % |
1g | ||||
500mg | ||||
100mg | ||||
4 | ![]() .TFA | 127985-74-4 | 10 g | 97+ % |
1g | ||||
500mg | ||||
100mg | ||||
5 | ![]() | 1020407-41-3 | 10 g | 97+ % |
1g | ||||
500mg | ||||
100mg | ||||
6 | ![]() | 3030178-92-5 | 10 g | 97+ % |
1g | ||||
500mg | ||||
100mg | ||||
7 | ![]() S | 无 | 10 g | 95+ % |
1g | ||||
500mg | ||||
100mg | ||||
8 | ![]() R | 无 | 10 g | 95+ % |
1g | ||||
500mg | ||||
100mg | ||||
9 | ![]() .TFA | 170908-81-3 | 10 g | 95+ % |
1g | ||||
500mg | ||||
100mg | ||||
10 | ![]() | 1006711-09-5 | 10 g | 97+ % |
1g | ||||
500mg | ||||
100mg | ||||
11 | ![]() | 865470-67-3 | 10 g | 97+ % |
1g | ||||
500mg | ||||
100mg | ||||
12 | ![]() | 282097-63-6 | 10 g | 97+ % |
1g | ||||
500mg | ||||
100mg | ||||
13 | ![]() | 无 | 10 g | 97+ % |
1g | ||||
500mg | ||||
100mg | ||||
14 | ![]() p-SCN-Bn-NOTA | 147597-66-8 | 500mg/ | 97%+ |
100mg/ | ||||
50mg/ |
荧光淬灭剂(黑洞猝灭剂Black Hole Quencher)系列
1 | ![]() BHQ1-NH2 | 1308657-79-5 | 500mg/ | 97%+ |
100mg/ | ||||
50mg/ | ||||
2 | ![]() BHQ2-COOH | 1214891-99-2 | 500mg/ | 97%+ |
100mg/ | ||||
50mg/ | ||||
3 | ![]() BHQ2-NH2 | 1241962-11-7 | 500mg/ | 97%+ |
100mg/ | ||||
50mg/ | ||||
4 | ![]() BHQ1-COOH | 1190431-95-8 | 500mg/ | 97%+ |
100mg/ | ||||
50mg/ |